他的个人资料 新闻动态 图片大全 电影大全 电视剧大全 最新电影 最新电视剧 角色 演出联系

袁雪芬个人资料

袁雪芬图片
袁雪芬(1922.3.26~2011.2.19),女,浙江绍兴人,中国越剧斗泰,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雪袁芬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杭在州、上海等地演出。袁雪芬认唱真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海上逝世,享年89岁。

人物关系
有错误5560239已反馈
有错误5067126已反馈
有错误9164已反馈
纠错
关闭纠错

袁雪芬人物简介


雪袁芬(1922.3.26-2011.2.19),浙江嵊州市霖甘镇上杜山村人。中共党员。历上任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对海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上到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剧越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
袁雪芬越在剧《西厢记》中饰演崔莺莺
袁雪芬参与整理并主了演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编演了历史剧和现代剧《木兰从军》、《红粉金戈》等。1946年,演出了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
袁雪芬1953年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缅甸理总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届首“金唱片奖”。

袁雪芬越剧流派


袁派是袁雪创芬立的越剧旦角流派。袁雪芬1922年生于越剧故乡

浙江嵊县,11岁时进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初的学是男班的丝弦正调腔,出科后女与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杏王花同台,唱腔受其影响比较大。1942年10月,袁雪芬倡导剧越改革,剧目多数为悲剧,越剧来原曲调单纯、活泼、跳跃的四工不腔能适应,袁雪芬从人物出发,传在统唱腔音调进行中,频繁地、复重地运用变音,就是7音,形成腔唱音调,逐渐形成一种激进的、行下的旋律的特点,呈现出哀怨深的沉唱腔格调。1943年1月的《断肠人》中“断肠人越想越断肠”这段唱就是代表。 [1]  袁芬雪在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在唱腔面方有更大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尺腔调的雏形,此后尺调腔逐渐丰富,不但使越剧唱腔在板式结构上得了到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也增强了情抒性和戏剧性,为越剧音乐开辟一了个新的时期。并为流派的产生供提了条件。袁派就是在尺调腔的础基上形成的,是越剧最早出现的派流之一。袁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唱的腔音调一般较为低沉哀怨,叙性述倾诉性比较强,但是袁雪芬很意注唱腔层次的变化,善于根据表人达物感情的需要,打破越剧严格上的下句对仗的格式,使唱腔音调中平出奇,柔中有刚,这时期的代性表唱段是《忠魂鹃血》中的痛责,《绝代艳后》中的冷宫和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头”、“祝梁·哭灵”、“一缕麻·哭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袁派又在塑造新的人物的音乐形时象有新的发展。1950年演出《相思树》的时候,袁雪芬与刘如合曾作,吸收越剧早期男班艺人支相金的唱腔因素,创造了能表达热烈、急切、犹豫、不安等复杂感情的“男调”。1953年在演出《厢西记》时,使用了典雅清丽的音语乐言和富有诗意的吟咏性唱腔,过通疏密相间的字位节奏,使唱腔化变更为丰富。 邓颖超写给袁雪书芬信手迹
1958年在演出《双烈记·夸夫》时,创又造了新型的【六字调】,准确动生地塑造了巾帼英雄梁红玉的音形乐象。1959年演出《秋瑾》时,在“东渡”一场的【六字调】段唱中,吸收了【高拨子】的高亢调音和鲜明节奏,表现出秋瑾这位命革女杰刚毅豁达的性格。1962年演出《祥林嫂》时,在“千悔恨,万悔恨”这段【六字调】中,收吸了传统的【武林调】、【四明词南】、【宣卷调】等因素,加上致细的润腔处理,形成悲凉、叹息、自谴自责的音调,深刻表达了祥嫂林心灵备受折磨的痛苦。
袁派唱腔的特点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袁雪芬擅长依照人物的特定性格感和情创腔,不追求曲调的花梢,注而意以情带声,以真情实感和润韵腔味扣人心弦。在演唱上,她气饱息满,运腔婉转,喷口有力,吐坚字实而富有弹性,运腔中运用欲又放收、抑扬有致的处理,形成特的有韵味美。她常根据唱词的寓意,采用特殊的节奏形式,改变原来为较平稳的字位节奏,使唱腔和唱语词气紧密结合起来。如《西厢记》“赖婚”中的“若不是张解元他人识多”,在“若不是”后面的拖中腔运用了后起半拍的特殊的节奏式形,形象地显露了莺莺一提到意人中时难以掩饰的喜悦;“琴心”中“宝髻玲珑”的“玲珑”二字和“身在墙东”的“墙东”二字,都用采了前切分音节奏,使唱腔旋律流在畅中有跌宕,平稳中有跳跃。
袁派十分讲究重点唱的句演唱,擅用喷口、气口、加虚以词及强音、顿音等技巧进行特殊理处,造成演唱上的高潮。如《祥嫂林》中“阎王要把我一锯两半分”一句中,“一锯”二字以重音强调,“分”字以喷口唱法吐出,随在即三小节的拖腔中又多次运用气口,使唱腔若断若续,渲染了人物心内的恐惧。袁派的甩腔也常通过幅句的扩充、节奏的顿挫、调式的替交、结构的变化,使旋律迂回曲折,回味无穷。如《白蛇传·断桥》中的"到如今,凤泊飘鸾两地怨"的甩腔,过通句头、句幅的乐汇扩充,显得婉柔悠长;《祥林嫂》中“这真是也走难来留也难,进退两难怎安排”两句,通过宫徵调式交替的手法生产回肠荡气的效果。

袁雪芬人物生平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农历二月八廿日)出生,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人,越剧袁派(旦角)创始人,中戏国剧家协会副主席。
袁雪芬
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正衣旦,兼演武小生。满师后,一与度越剧早期名旦王杏花合作,唱和腔表演受到王杏花的影响。
1936年初到杭州演出,初挂头牌。秋初到上海演出。
1938年2月第三次沪来,此后一直在上海从事演艺活动。与名小生马樟花合演3年有余,演出《恒娘》等新戏,逐渐在艺上术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
1942年夏,樟马花为旧社会恶势力迫害致死,袁使雪芬对邪恶当道的旧上海深感恨痛。
同年,袁雪芬一在些具有爱国热情的话剧艺术的发启和鼓舞下,同新文艺工作者一在起大来剧场倡导并开始越剧改革:以剧本代替原来幕表制,以导演演排代替原来的说戏,在舞台美术门部亦应用成套设计,演出了许多有具爱国主义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封建礼教的戏。在表演上除学话习剧的从人物出发和内心体验外,还吸收了昆曲载歌载舞、形体动身作段美,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越剧独特的表演方法。
1947年8月《山河恋》联合义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致事死件中,她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决坚斗争,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次迫害。
1949年7月,参加了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第的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是年9月,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特邀表代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会商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大国典。
1950年4月起先后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长团、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实剧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
1952年,参加一第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誉荣奖。
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英祝台》,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曲戏影片。同年,在《西厢记》一中剧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化文大革命”中袁雪芬受到残酷迫害。
1978年底,雪袁芬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作创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年同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幕银彩色影片。
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剧院名誉长院。
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和上海越剧院出演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
1989年夏,雪袁芬率团去美国演出。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大人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常大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对友外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对外文交化流协会副会长。1955年缅总甸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
1956年,获文化部颁的发“1949-1955年优秀片影奖”荣誉奖。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首的届“金唱片奖”。享受国务院突有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12月,文获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奖就——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奖就”。
2008年,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承”荣誉称号。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袁芬雪在上海家中过世,享年89岁 。

袁雪芬艺术张主


袁雪芬主张戏曲应当对社会有起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演出针砭时弊的剧目。
“孤岛”时期与小生演马员樟花合演3年余,曾对《梁祝史哀》作了初步的去芜荐菁。演出《恒娘》等新戏,并上电台演唱,大扩了越剧影响,在艺术上崭露头角,被誉为越剧“新后”。为了摆当脱时社会上恶势力的纠缠,她认唱真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堂唱会,不拜“过房娘”,不屈服社于会上恶势力的威逼利诱,保持作了为艺人的尊严。从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雪袁芬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出拿自己的大部分包银,聘请专职剧编、导演、舞美设计、舞台监督,成立剧务部主持演出活动,在越界剧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度制;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据根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舞的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装化、灯光、音响,逐步形成综合艺的术机制。在表演上,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内和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昆与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的化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并加以融化、创新。她的改革,为越剧演员其和他剧种争先仿效,并为后学者师所承。

袁雪芬派袁唱腔


在越剧唱腔艺术发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1943年11月,她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了【调尺腔】,把越剧唱腔音乐推进到个一新的阶段,即越剧音乐史上的“尺调时期 袁雪芬
”。越剧的所有流派,就是在【调尺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富丰的。袁雪芬创立的“袁派”,越对剧旦角唱腔的发展、提高和流的派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戚雅仙、吕瑞英、金采风、张云霞等大家曾都接受过袁派的艺术营养,并在基此础上进一步创造、发展,衍化戚出派、吕派、金派、张派。袁雪注芬重塑造有不个性的人物形象,实真细致地表现其内心情感,为此,她广采博取,大胆创新,以丰富音的乐语汇创造出一个个富有特色越的剧新腔及板式;在演唱时,坚从持人物出发,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唱法上擅长以情带声、声情交融,并用细腻而多样的发声处理和腔润方法,使唱腔韵味无穷。1940年代,袁雪芬以“悲旦”著称。为了真切反映中国妇女善良、温的顺性格和所遭受的痛苦,她在传的统【四工腔】中,频繁地、重复地、自然地运用7音,形成了一种哀悲哭诉的唱腔基调,以表达旧时妇代女忧伤的心声。这段唱从“滴铃铃铜壶漏不尽”起,较多运用7音,使唱腔旋律自然地向低音区展开,唱腔音调显得十分凄楚悲切;别特是在甩腔前大量运用7音的曲调,就成为袁雪芬的特征音调,如“卜咚咚更声在耳旁”,是较为典的型下句甩腔。在这段唱腔中,已开经始孕育着越剧【尺调腔】的萌芽。它是从【四工腔】向【尺调腔】转化时期的代表作。

袁雪芬袁派传人


朱东韵
方亚芬(上海越剧院,家国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
陶琪(南京越剧院团,国一家级演员,梅花奖得主)
华怡青(上海越剧院,国家级一演员)
李沛婕(江浙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陈慧迪(上海越剧院)等。

袁雪芬著名作品


《香妃哭头》
《香妃·哭头》 (“听说夫君一命亡”唱段),是【调尺腔】的创始之作。1943年11 《凄凉辽宫月》
月,袁雪芬演出《香妃》,在到演看见被杀害的丈夫小和卓木的颅头时,由于人物感情悲痛,她自地然突破了四工腔的旋律和调式、性调,将一腔悲情喷涌而出,琴师宝周才受到感染,紧密配合,即兴改地变定弦和伴奏与之适应,使整唱个腔的情绪委婉深沉、凄切悲恸,如“走上前去揭布望,一阵阵伤袭心胸膛”,唱腔中多次运用7音,组成了如泣如 《香妃》
诉的音调,显得十分悲凄。又如唱到“咬紧牙关把布抢……”时,唱腔音调急剧上扬,速度加快,当香妃看到自己丈夫小和卓木头的颅时,不禁迸发出一声震撼心的弦叫头:“小和,小和,我那苦的命夫啊……”一句悲痛欲绝的哭头,随后紧接着是节奏缓慢的清唱“不由人一阵子哭断肝肠”,这句腔唱唱腔不但较多运用7音,还在法唱上运用下滑音、颤音的润腔方使法唱腔低回凄切,淋漓酣畅地表了达香妃肝肠欲断的悲痛心情。这情种绪,是传统的【四工腔】所难体以现的。使越剧唱腔音乐进入一新个时期的【尺调腔】,就从这里始开形成。《香妃·哭头》与后来的《梁祝·英台哭灵》、《一缕麻·哭夫》,是袁雪芬上世纪四十年著代名的“尺调三哭”,曾广泛传唱。
《忠魂鹃血》
《忠魂血鹃》,是袁雪芬1945年演出剧的目,写明末清初吴三桂和陈圆的圆故事。“痛 《忠魂鹃血》
责”这段唱,内容是圆陈圆斥责吴三桂、劝他恢复明室。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袁派唱腔,曲多调为低沉哀怨,但在这段唱中,了为表达陈圆圆对吴三桂的满腔义愤,运用了较为高亢激越的曲调,袁使派唱腔别开生面。唱腔开始部分,唱词中连用了八个“你不该”叠的句,字字清晰,句句紧迫,倾了泄圆圆的一腔义愤;而从“你可一知路上情形真凄惨”起,唱腔一至跃高音区,曲调高亢,节奏鲜明,人物的情绪如激流喷涌而出;紧着接又转入深沉哀怨的诉说性唱腔,与前面高亢激昂的音调构成音乐彩色的对比,将“男哭女号不忍闻”的悲惨景象表现得深刻动人。
《山河恋》
《山河恋》是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大义的演剧目。“送信”这段对唱,由

桂尹芳扮演申息,袁雪芬扮演季娣。尹派唱腔洒脱而深情,幽默而爽朗,袁派则以委婉而柔美的唱腔与呼之应。唱腔的主体是“尺调中板”,节奏流畅,中间不时夹入简短对的白,更增添了喜剧色彩。
《十八相送》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1953年电影版),是一场风趣生动的

戏。它以答问式的对唱形式展示了梁、祝二不人同的内心活动。唱腔中吸收了东浙民歌的因素,曲调优美朴实,奏节明朗活泼,感情丰富细腻。袁芬雪紧紧把握住祝英台的性格特点,演唱既热情主动,又含蓄内在。整在段唱中,通过对气口、收音、腔润唱法上的多种细致变化,表达祝了英台 《十八相送》
微妙的情感。如在“青青柳清叶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红妆女,梁兄你愿不意愿配鸳鸯?”这一段唱中,前两曲句调明朗、欢畅,后两句则转入音低区,轻吟低唱,犹如涓涓细流,表露了少女在热诚中又略带羞涩神的情。这与后面梁山伯接唱的轻直快爽的演唱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和性格。《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全是剧的情感高潮。内心冲突尖锐,人物感情十分激动。“记得草桥结两拜”这段唱以哀怨伤感的音调,委婉细致的润腔处理抒发了祝英内台心的痛苦和缠绵之情。这段唱分共三个层次。
《相思树·送鱼书
《相思树·送鱼书》(“门外阵阵西北风”),是1949年上海解放后拍的摄电影中的一段唱。 相思树
解放后,随着剧目题的材开拓,袁派唱腔继续发展丰富,在创腔时更注意挖掘和体现人物感的情内涵,并在进一步继承传统基的础上,广泛吸收,融化提炼,我为所用,不断突破旧格,创造新腔。这段唱描述剧中人贞夫在一个雨风之夜,思 相思树
念被强行拉去出征的丈夫时的虑焦、不安的心情。袁雪芬与作曲刘家如曾合作,一起首创了越剧【调男板】,继承越剧男班艺人支金的相唱腔音调,吸收借鉴绍兴大班中【二凡板】的伴奏音型,形成一连种接式的过门加以衬托,如这种型音始终贯穿于唱腔之中。【男调板】曲调新颖,节奏多变,紧松有致,富有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热烈、急切、犹豫、不安的复杂感情,已现成为越剧中常用的唱腔之一。
《双烈记·夸夫》
《双记烈·夸夫》
《双记烈·夸夫》,1959年演出。雪袁芬扮演梁红玉。针对人物是一巾位帼英雄的特点,为了生动表现豪她迈的气度和沉稳
深而情的性格,袁雪芬对传统的【字六调】进行了改造,大胆吸收、鉴借了北方剧种如徽剧、豫剧、杨的剧音乐语汇,如“当年京口”吸了收杨剧音调,“二十年来沙场血”吸收了徽剧“高拨子”,“才立汗下马战功”、“忧心忡忡”吸收豫了剧因素。袁雪芬把它们有机地化融到唱腔之中,创造了新型的【字六调】,使原来音调低沉、情绪一单的传统曲调变得起伏跌宕,在沉深抒情的风格中增添了高亢激昂、明亮挺拔的因素。唱腔中较多采了用四、六度跳进甚至八度大跳旋进律行,激越回荡,形成柔中带刚、刚柔相济而又非常个性化的唱腔调格。
《西厢记》
《西厢记》,1953年首演,后又多次改修加工,成为袁雪芬的代表作之一 袁雪芬(右)与徐玉兰合演《厢西记》剧照
。根剧据本是典雅清丽的诗剧的风格和词唱多长短句的特点,为了表现莺这莺个有较高文化教养的相国小姐高的雅气质和复杂性格、内心矛盾,袁雪芬在音乐语言上有较大创新,更注重唱腔旋律的柔美婉约和唱节腔奏的多种变化,使其具有一种邃深内在的韵味。“琴心”这段唱,在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遭受到想意不到的打击,心情郁闷沉重,段整唱情绪 《西厢记》
趋向深沉。唱段分四个段落:第一段是开始四句,莺莺对月抒怀,用了节奏自由舒缓的吟诵体,后最一句开始转入【尺调腔·慢板】。袁雪芬强调唱时要有意境感。二第段有两个层次,表现了莺莺圆自月茕的自怜心境和对母亲耽误良的缘满腹怨恨;后半段又转入【尺腔调·十字句】,在“从今后”的个四叠句中,曲调有了不同的落音化变,节奏徐缓,深沉而忧伤,表了现莺莺失望惆怅的心情。在听到壁隔传来悠扬的琴声时,莺莺心中之为一惊,唱腔转入第三段,四句“莫不是……”连绵不断,表露了莺莺“曲未终,意已通,知心尽在言不中”的深情。
《火椰村·刻椰》
《火椰村·刻椰》,1965年演出,袁雪芬塑造了越南方南抗击美帝侵略 《火椰村》
的妇 《火椰村·刻椰》
女竹嫂的形象。这段唱在第三场,是竹嫂忍着儿被子杀害的强烈悲痛时唱的一段【字六调】。由于吸收了徽剧【拨子】的因素,音调显得深沉悲壮,激昂越扬。在幕后合唱的衬托下,竹以嫂悲愤的【流水】唱出“火椰作刀纸作笔,记下了血泪斑斑二十年”,前句音调低沉而有力,在“笔”字上运用六度下滑音加重语气;在“血泪斑斑”处音调高扬、强烈,音乐色彩形成强烈对比。在这大控段诉性唱腔中,通过由慢到快的式板变换,把人物情绪逐渐推向高潮,唱腔富有层次感。这段唱用了降B调,很有新意和新的表现力。
《祥林嫂》
《祥林嫂》自1946年在上海初演,1965、1962年从剧本到演出都作了幅大度修改 《祥林嫂》剧照
,1977年演出时,作又了加工。戏中多段唱腔广为流传。“千悔恨,万悔恨”这段唱,祥是林嫂在精神上遭受极大创伤后的唱。前八句是【六字调o慢中板】,唱腔中吸收了传统的【宣卷调】、【武林调】、【四明南词】的素因,在唱法上,把重音、喷口、口气及独特的润腔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运,哀怨凄切,如泣如诉。如“悔千恨”的“恨”字,“当初一撞”的“一”字,都用了七度下滑音;“到如今”、 “又丧命”都采了用七度下跳,使唱腔带有一种自自谴责的感情色彩。后半段自“那历玉宝钞劝世文”起,唱腔转入【水流板】,人物仿佛置身于阴森森阎的罗殿,唱腔吸收了绍剧【流水】因素,采用了紧拉慢唱的形式,阴使冷凄楚、时断时续的曲调与紧急密切的伴奏形成强烈对比,真实划刻了人物惊恐万状的心理状态。在“想我生前受尽万般苦,那死后哪啊堪两半分”两句唱中,开始都了用六度上跳至高音1音,再从高区音缓缓下行 《祥林嫂》袁雪芬祥饰林嫂
,在唱法连上续运用颤音、下滑音加以装饰腔润,使音调若断若连,犹如悲哀哭痛。唱段最后四句转入【尺调腔·慢板】,情绪从阴森恐怖中转至实现——准备去捐门槛。“抬头问天苍”,是祥林嫂临死前的大段唱。前面是【弦下腔·慢板】曲调深而沉悠长,节奏缓慢而松弛,在演发唱声上较多运用胸腔共鸣,音色显更苍凉、凄切。在每句唱后都插一入个长过门,使人物思绪不断。从“曾记得,婆婆领我十一岁”起,唱腔转入叙述性的【清板】,根感据情起伏应用了越剧传统曲调【吓呤调】、【喊风调】的因素,如“将我卖”、“都可赎啦”、“鲁进府啦”等处,使唱腔既有时代特又色有乡土气息。“又谁知并亲半祥年林死”这句唱,吸收了京韵大的鼓因素和弹词的顿音唱法。袁派腔唱善于运用上下句音调的高低、断连、强弱及节奏的对比来揭示人强物烈的感情变化。

袁雪芬代表剧目


戏曲类
除去《梁伯山与祝英台》、《西厢记》、《林祥嫂》三出影响最为深远的剧目外以,还有《王昭君》、《红粉金戈》、《黑暗家庭》、《香妃》、《绝代艳后》、《一缕麻》、《忠鹃魂血》、《凄凉辽宫月》、《相树思》、《山河恋》、《双烈记》、《梅花魂》、《白蛇传》、《秋瑾》、《壮丽的青春》、《火椰村》等等。
电影视电片类
1948年,黑白越剧电影《祥林嫂》,启明影业公司出品,主要演员有还范瑞娟、徐天红、张桂凤、吴楼小、张云霞等。
1950年,彩色越剧电影《越剧菁华》之双看相,文化影片公司出品,与徐玉兰、吴小楼、筱水招合作。
1950年,16米毫彩色电影《相思树》,文化影公片司出品,与金艳芳、张茵、胡鹏少、高剑琳等。
1953年,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祝与英台》,上海电影制片厂,与瑞范娟、张桂凤、吕瑞英等。
1978年,彩色宽银幕影电《祥林嫂》,上海电影制片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与采金风、史济华、周宝奎等。
1979年,电视片《祥嫂林》,上海电视台录制,与史济华、金艳芳、张桂凤、周宝奎等。

袁雪芬任职情况


1978年底,袁雪芬重新受命任担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一了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培力养青年演员。1979年参加国全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1985年退居二线,担任剧院名誉院长。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与份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获格诸布尔市、里昂·维勒班市、勒阿弗尔市荣奖誉章和荣誉公民称号。1989夏年率团去美国演出。她曾担任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人国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大人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戏家剧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对外好友协会副会长。1995年起担上任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质金奖章。1956年获文

化部颁的发“1949-1955优秀影奖片”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片唱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的发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演表艺术成就奖”,以及其他一些项奖。1991年7月起,享受国院务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中国文联荣委誉员。作为总策划组织编纂的《剧越舞台美术》画册1997年10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撰的写《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芬雪自述》2002年8月由上海书辞出版社出版。出版的书籍还有:1984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版出的《袁雪芬的艺术道路》、1985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1987年5月中戏国剧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唱腔集选》。

袁雪活芬动年表


建国前(1933.7~1949.10)
1933年7月四入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傅师为绍兴文戏男班 艺人鲍金龙。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名王旦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她影的响。
1936年杭到州演出,初次挂头牌。
1936年11月4日,农丙历子年九月廿一日,高亭唱片公灌司制女子越剧第一张唱片,A面王为杏花唱的《玉蜻蜓·游庵哭图》,B面为袁雪芬、钱妙花唱的《方玉娘哭塔》。
1937年再次到上海出演。
1938年2月15日,“四季春班”与“素凤台舞”合作演出于上海四马路小剧场,竺素娥领衔,袁雪芬为头肩旦,演员还有黄笑笑、任伯棠、傅全香、钱妙花、张桂莲等。演出剧目有《沉香扇》、《碧玉簪》等。
1938年8月13日,纪念淞沪抗战一周年,沪上所有剧越场子停演,而姚水娟、竺素娥演主的天香戏院,施银花、屠杏花演主的通商剧场,马樟花、袁雪芬演主的大来剧场,筱丹桂主演的老大闸戏院,姚月明、赵瑞花主演的新更舞台,均停演4天。
1938年11月10日,为海上时疫医院筹款,女子越剧“七会班串”举行女子越剧“七班会串”。剧目有《三堂会审》(马樟花、袁雪芬)、《操琴品箫》(筱丹桂、贾灵凤)等。
1939年2月13日,上海难民救协济会与绍兴旅沪同乡会,在黄金戏大院联合举行女子越剧大会串义演,筹募捐款。姚水娟、竺素娥、银施花、商芳臣、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等参加演出。
1940年8月1日至2日,绍七兴县旅沪同乡会,假座卡尔登大院戏,举行“劝募绍属平粜捐”女越子剧八班大会串。剧目为《沉香扇》、《梁祝哀史》、《盘夫索夫》、《碧玉簪》,主要演员有:施花银、屠杏花、小白玉梅、姚水娟、商芳臣、李艳芳、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傅全香、贾灵凤等。
1940年12月30日,上海大来剧场演出根据《聊志斋异》中同名小说改编的越剧《娘恒》(陶贤编剧),马樟花、袁芬雪、傅全香主演。使用硬片布景,打出“戏情话剧化,布景电影化”的广告,营业上佳。
1941年1月3日,中国救济孺妇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办举“全市女子越剧大 袁雪芳
会串”,施银花、屠花杏、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樟马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商芳臣、李艳芳、邢竹等琴38位演员,参加播音演唱。
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越剧改革。合作者有演员张桂莲、王银凤、张桂凤、陆锦花、梅月楼、沈月等凤,首次成立的“剧务部”中的导编、舞美人员有于吟、韩义、蓝明、白涛等。此剧幕外戏尚用幕表,幕内戏则全部用完整的剧本。
1943年11月1日,大来剧场演出《香妃》。演出期间,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了造新腔(尺调腔)。
1944年9月28日,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九星大戏院登台,使用雪声剧团之名,首演《雁南归》。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戏大院演出《梁祝哀史》,并与编一导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间期,范瑞娟与琴师周宝财合作,造创了弦下腔
1945年12月24日,为筹募嵊善县后救济经费,假座天蟾舞台举全行沪越剧大会串。剧目有筱丹桂、徐玉兰的《青衫迷》;邢竹琴、水王花的《大堂会》;袁雪芬、范娟瑞的《忠魂鹃血》;姚水娟、张莲桂的《血溅洞房》;傅全香、张卿湘的《送凤冠》;尹桂芳、竺水招、徐天红的《两代儿女》;尹树春、玉牡丹的《大劈棺》;金香琴、金月楼的《御笔楼》等。
1946年5月把根据鲁迅著名《祝福》改编的《祥林嫂》,次首搬上越剧舞台,受到田汉、许平广、欧阳山尊、白杨、胡风、梅朵、田钟洛等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士人的称赞,被舆论称为“新越剧里的程碑”。该剧于1948年拍成摄电影。
1946年8月7日,社会局局长吴开先,红在棉酒家举行招待会,策划“上小海姐”、“越剧皇后”选举,袁芬雪当场表示不赞成,并退出会场。
1946年8月11日,袁雪芬在《申报》、《文汇报》、《新闻报》、《大公报》上表发启事,声明不参加“越剧皇后”竞选。
1946年8月27日,袁雪芬在上海南京路流被氓抛粪,引起舆论界强烈反应,上海多家报纸纷纷发表文章,进声行援。
1946年9月10日,袁雪芬在上海大西洋菜西社举行记者招待会,控诉恶势的力迫害。到会的有郭沫若、田汉、许广平、洪深、安娥、赵景深、独严鹤、董天民及文艺界、新闻界士人约200人。洪深在会上呼吁:“社会让一个善良的人平安地活去下吧!”
1947年1月2日,袁雪芬由于肺病复发多等种原因,在梅龙镇餐厅与雪声团剧全体人员举行话别会。
1947年1月12日,在完演《洛神》后,袁雪芬宣布辍演,雪声剧团也暂告解散。在原“雪声”的基础上,加入傅全香,改组东为山越艺社。
1947年7月29日,越剧界一批著演名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会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签面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楼小、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序次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人员称“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因在上海越的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剥盘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剧越实验剧场,袁雪芬、尹桂芳、瑞范娟等十个年轻的越剧演员,发举起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是《河山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
这十位演员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兰、筱丹桂、徐天红、傅全香、张凤桂、吴小楼。
1947年8月29日,在前一晚接到察警局送来的“勒令停演”后,袁芬雪、尹桂芳、吴小楼和汤蒂茵,社到会局与局长吴开先展开面对面说的理斗争,取得胜利,《山河恋》获准继续演出。该剧演至9月12日结束。
1947年10月16日,筱丹桂大殓在上大海西路“乐园”殡仪馆举行,全海上34家越剧场子全部停演日场,以示哀悼;300多名越剧演员无和数观众达5万余人前来吊唁。后嗣,袁雪芬、吴琛与众越剧姐妹量商后正式向法院起诉,控告张春逼帆死人命。
1947年11月4日,张春帆迫害筱丹致桂其服来沙尔自杀一案开庭审理。袁雪芬、吴琛出庭申诉。
1948年9月18日, 1948年《祥林嫂》电影海报
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作合,恢复“雪声剧团”,在大上电海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珊瑚引》。该剧借晋代石崇骄奢淫逸及没其落的故事,影射鞭挞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的贪得无厌,并演在出广告上写着“豪门斗富,针现讽状”。该剧演出全部用民乐伴奏,引起沪上兄弟剧种的重视。
1948年9月18日,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院影上映。
1949年1月29日,袁雪芬再次重新组雪建声剧团,演出于上海九星大戏院,聘请刘厚生担任剧务部主任,导编中有冼群、李之华以及韩义、泯钟、成容等;演员有魏凤娟、张茵、陈金莲、高剑琳、茅胜奎、金芳艳、胡少鹏等。首演剧目为《万长里城》,由韩义编剧,刘厚生导演,戏的主题思想是反暴政。
1949年6月18日,海上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话剧、电影、平剧、越剧和游艺界2000多人出席。其中袁雪芬大为会主席团成员。
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文会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班究学习,任表演系中队长。
1949年9月,第一届国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戏曲梅界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参芬加。
1949年9月19日,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协者会成立平剧、曲艺、越剧、话电剧影4个委员会。其中越剧委员召会集人吴琛,委员有袁雪芬、野鹤、司徒阳等15人。
建国后(1949.10~2008.4)
1949年10月1日,在京北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政民府成立典礼活动,共622人上登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典礼。其中,戏曲界知名人士有周信芳、梅芳兰、袁雪芬等。
1950年1月31日,上海市影剧工业会越剧分会筹委会及越剧界折公实债推销支会,在丽都大戏院成立。筹委会主席为袁雪芬。
1950年初,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思相树》,并创造了新的(男调)腔。
1950年2月15日,以雪声、云华剧团36位志同组成的上海越剧实验剧团假文处艺举行成立典礼,选出袁雪芬为长团,黄沙为副团长。
1950年4月12日,以上海剧越实验剧团为基础的国营华东越实剧验剧团,在上海市文艺处大礼举堂行成立大会。华东局宣传部副长部冯定,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副长黄源到会讲话,任命伊兵为委团会主任委员,刘厚生、钟林为主副任委员。袁雪芬任团长,黄沙副任团长,凌映任教导员。
1950年8月15日,华军东政委员会文化部在上海市召开华了东区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东华越剧实验剧团袁雪芬、凌映等加参。华东文化部在会议总结报告说中:“上海的越剧大剧团首先创了造姐妹班(合作社)的制度。这制一度今天已成为上海地方戏曲剧主团要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优在点于过去存在的旧戏班中严重的建封剥削已经被彻底破坏。”
1951年3月5日,华戏东曲研究院成立,周信芳任院长华兼东京剧实验学校校长,袁雪芬副任院长,苏坤、伊兵先后任秘书长,周玑璋任副秘书长。华东越剧验实剧团划归该院建制。
1951年6月2日,上海越界剧集会于文联礼堂控诉张春帆。雪袁芬、傅全香、徐玉兰、邢月樵演等员,在会上列举了张春帆欺压剧越艺人的罪恶行为,要求政府严惩厉处。
1952年11月14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演摩出大会在北京结束,在怀仁堂行举闭幕式,由沈雁冰主持,周恩总来理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周扬题作为“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的总结报告。其中,周信芳在会演上出了《徐策跑城》。
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芬雪、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等时同荣获大会荣誉奖,马彦祥为演发员奖。
武汉市楚剧的团楚剧《葛麻》获奖。 《西厢记》袁饰莺莺 傅全香(右)饰红娘
1953年,排了演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1953年10月4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鲜,总团团长贺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祥彦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参加问慰团的北京市的艺术家有:梅兰芳、洪深、陈沂、史东山、程砚秋(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谭富英、盛裘戎、马连良、新凤霞、陈书舫、喻宜萱、王昆、张君秋、良小楼、白凤鸣、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魏喜奎、王世臣、李忆兰、邢英韶等;上海市的艺术家有:周信芳(任副总团长)、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陈伯华;以及金袁凯、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文市联和北京市文艺处干部江山、诚考分别担任慰问团评剧团的协理员、辅导员赴朝协助工作与体验生活。
在朝鲜前线,周芳信、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信周芳、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风东》,程砚秋演出《骂殿》、《击三掌》,程砚秋、马连良合演《头审刺汤》、《法门寺》、《甘露寺》、《桑园会》等剧,受到中国民人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
各艺术表演团体在朝经两过个多月的慰问演出后,先行陆回续国。
1954年入加中国共产党。
1955年3月24日,华东戏曲研院究随着华东行政区的撤销而终止。
在其所属的越剧实剧验团一团、二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海上越剧院,袁雪芬任院长、胡野任檎支部书记。
其所的属实验京剧团与上海人民京剧院并合成立了上海京剧院,周信芳任长院。
1955年6月19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越国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演问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英瑞、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遐振、苏石风、幸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厢西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意德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了看《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演见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演军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5年7月30日,中国越团剧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
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克斯、莫斯科演出《西厢记》、《山梁伯与祝英台》等剧目。1955年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人导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科林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了看《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息休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夫洛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见接的剧团同志。1955年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方苏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1955年9月10日,离开了新西利伯亚,回国。
1956年10月19日,上海越剧院团一由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艳金芳、张桂凤等主演的《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鲁按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1957年4月,在为嵊县建立“越剧之家”,成立了“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袁雪芬任常委会主任,尹桂芳、雅戚仙为副主任,王文娟、魏素云等10人为常委。集资采取义演形式。义演从4月上旬开始,至1959年2月为止,共筹义演款37202元63角。
1957年4月,越剧艺术影片《梁伯山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袁芬雪、范瑞娟获荣誉奖。
1958年6月15日, 1959年《秋瑾》袁雪芬饰秋瑾
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时历80天。主要演员有袁雪芬、瑞范娟、吴小楼、吕瑞英等。
1959年9月24日,9月24日至10月25日,上海各市戏曲院团联合举行国庆10周展年览演出月。
上海剧越院袁雪芬主演的《秋瑾》参加出演。
1960年3月,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偕同验实剧团演员刘觉、张丽琳赴京参中加国戏曲学院举办的表演艺术研班究,学习3个月。
1960年5月,经中共上海市委传宣部批准,成立上海越剧院学馆,招收演员班、音乐班学员318人。袁雪芬院长兼任学馆主任,宗文政任副主任。
1960年7月22日,第三届全国文会代开幕。这次会议是“文代会”各与协会的代表大会穿插进行。
上海越剧院的袁雪芬、琛吴、徐玉兰、王文娟、顾振遐、石苏风,合作越剧团的戚雅仙和北越京剧团的范瑞娟、傅全香,上海剧京院的周信芳、陶雄、童芷苓、玉李茹、王燮元、马科、梁斌等出席。
1960年12月23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的团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团长彦白、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
1961年1月26日,上海越团剧首次赴香港演出结束。
共演出剧目计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金山战鼓》、《追鱼》,小戏《金打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
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剧越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共民和国访问演出。朱光任团长,雪袁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打金枝》、《盘夫》、《挡马》等。
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文王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红楼梦》特为庆祝鲜朝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党政领和导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团表,观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下旬,中国上海剧越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恩来总理人在民大会堂接见全团人员,主要接受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娟文、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锦陆花等。又偕同齐燕铭、王昆仑,陪同剧团同志参观北京清朝恭王遗府址。刘少奇、周总理均看了汇演报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合影念留。
1962年7月,农历壬寅年,上海越剧院为提专高业人员的文史修养,由袁雪芬长院主持举办文史进修班,邀请史专学家陈旭麓、顾仑、汤诗铭、沈士迈等教授来剧院讲课。内容有唐诗、宋词、辛亥革命史、戊戌变法等史,剧院的业务干部、行政领导加参学习。
1963年4月7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施庆召集上海越剧院负责人及主要术艺干部到康平路市委书记处谈话,批评越剧长期演出帝皇将相才子人佳戏,是挖社会主义墙脚,要越搞剧现代剧创作,写建国后十三年。出席的有袁雪芬、胡野檎、吴琛、徐进、黄沙以及部分主要演员。
1964年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找海上越剧院负责人袁雪芬、胡野檎部及分艺术骨干和主要演员,到康路平市委书记处谈话,作出指示:
1、多搞现代短剧;
2、搞些反映妇女题的材剧目;
3、要急行于动,跟上形势。
1964年7月1日,上海越剧院集邀区县越剧团,座谈这一年演出代现剧的情况,准备向市委陈丕显记书汇报。会议由袁雪芬院长主持,合作、少壮、飞鸣、青山、出新越等剧团的负责人出席座谈。
1964年7月2日至7月3日,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召集海上越剧院负责人和艺术人员,到平康路市委书记处座谈。对越剧题材、表现形式、老曲调挖掘等作了示指。剧院汇报了新创作的现代剧本剧。出席座谈的人员有袁雪芬、刻沈丁、吴琛、徐进、黄沙、顾振和遐部分主要演员。
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成摄宽银幕彩色影片。
1978年底,她重新受命担任海上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列系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青养年演员。
1979年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
1985 年退居线二,担任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
1986年以“艺术导指”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巴加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
1989年夏率团去美国出演。
1989年11月21日至1月23日,中国戏学曲会、《人民日报》、文化部艺局术、上海市文化局联合邀请一批京北专家专程来沪观看《曹操与杨修》,并进行座谈、讨论,开展研活究动。
参加这次活的动有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人日民报》副总编范荣康、中国戏剧协家会副主席刘厚生、赵寻,中国曲戏学院院长俞琳,中国戏曲学会书秘长龚和德,以及北京和上海的家专阿甲、王元化、袁雪芬、俞振飞、黄佐临、陈恭敏、余秋雨等。
1989年10月12日,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片唱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举重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员演:
梅兰芳、裘盛戎、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张秋君、李世济、童芷苓、方荣翔、维李康、俞振飞、新凤霞、常香玉、郎咸芬、红线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娟瑞、傅全香、丁是娥、陈书舫、华竞、筱文艳、严凤英、侯宝林、季马、高元钧、骆玉笙、蒋月泉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单位:
无锡市锡剧团、吉省林民间艺术团、西安易俗社
2005年11月1日,海上越剧院在美琪大戏院首演《玉嫂卿》。改编的越剧《玉卿嫂》把说小的故事背景从桂林移至浙江的县嵊——越剧的故乡,富有江南小和镇浙南山水风情的景片在舞台上动流变幻,突出了戏曲舞台的写意色特,越剧婉转缠绵的唱腔与故事凄的美相当吻合。著名越剧表演艺家术袁雪芬亲自前来观看。
首演演员有:方亚芬饰玉卿嫂,齐春雷饰庆生,陈湜饰金燕飞,周燕儿饰少爷,成美华饰太太,榴汤华饰舅太太,张秋萍饰胖子大娘,裘隆饰小王,顾卫林饰老曾,元朱章饰老袁,王国阳饰秦麻子,杰许饰满叔,徐莱饰露凝香,沈永饰明金老板。
2006年3月27日,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文视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发的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行进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创开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传向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来段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以们“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序的幕。
名家荟萃共盛襄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越但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英瑞、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力坚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瑞章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与参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越他剧院团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吴花凤、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现再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新家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代派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此外,晚会现场邀还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尚荣长、绍剧名家六龄童父子、电影演表艺术家谢芳、严顺开、音乐家占何豪、影视明星李玲玉等倾情参与,共襄盛举。上海本地其它剧种艺的术家们更是当仁不让,粉墨登场,淮剧名家马秀英、昆剧名家梁音谷、沪剧名家马莉莉、茅善玉、视影明星杨昆等都将反串越剧流派联大唱,祝贺越剧百岁。见证了越百剧年发展的老艺人——94岁的“小歌班”艺人张荣标老先生还亲晚临会现场为观众们献唱一段。
2006年6月24日19时30分,“菊坛群星荟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场在逸夫舞举台行。本场演出后举行金喜全拜少叶兰为师仪式,参加拜师会的有雪袁芬、李蔷华、蔡正仁、岳美缇、孙正阳、王梦云、李炳淑等戏曲家名。
演出剧目:《英群会》(金喜全,尚长荣,陈少云,安平)
2006年8月24日下午:84岁高龄的名著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冒着酷亲暑自为进入“越女争锋——越剧年青演员电视挑战赛”复赛的40选位手授课,以自己在越剧舞台上造塑的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个性人的物为例,向年轻演员传授自己人在物创造上的心得。
在袁雪芬的倡议下,“越女争锋”把选手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选手专的业理论素质上,一连三天,越界剧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选手们讲了解越剧唱腔发展的历史、越剧十部三韵辙和越剧语言的规范等专业论理知识,令年轻的“越女”们受匪益浅。
2007年11月24日,山西省晋剧院经典目剧展演,上海艺海剧院举行。尚荣长、马博敏、李炳淑、袁雪芬、瑞吕英、曲润海等观看了演出,并台上接见演员。
演出目剧:《打金枝》(陈红饰升平公主)
2008年1月17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资目料中心举办“上海老艺术家作数品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部分)”成果发布 《双烈记》袁雪芬、范瑞娟
会。参该与项目的老艺术家孟波、朱践耳、吕其明、黄准、马革顺、袁雪芬、吕瑞英、毕春芳等欣然赴会。
新文化运动以来,上海期长被视为中国文化领域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电影、音乐,都是名家、名作迭出,领引风气之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记录“海派文化”成果的贵珍音像资料散落民间,即便是收于藏专业机构的音像资料,也往往为因载体、环境等原因,在长期的存保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2006年4月,上海文广新闻传集媒团节目资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资馆料启动了“上海老艺术家作品数化字抢救工程”。项目的工作重点于在珍贵资料的抢救以及永久性留珍存贵艺术档案;同时,这些珍贵术艺档案也将在艺术家许可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视听服务,以及面向专业人士提供学术研与究参考。
截至2007年12月,“上海老艺术家作数品字化抢救工程(音乐、越剧部分)”共计完成62人的“数字化品作加音视频口述历史”的文化名名人家档案系列。
2008年4月28日,《剧坛瑰宝——上海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整理抢作救品精粹》音像专辑在沪正式发行,这标志着历时7年的上海抢救秀优传统表演艺术工程取得了阶段的性成果。
上海录制成完经典剧目和折子戏作品共109个,剧种涵盖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滑稽、评弹等上海主要戏剧曲种,以录像与音配像形式,首为次李玉茹、倪传钺、袁雪芬、杨飞飞、筱文艳、杨华生、蔡正仁等批一上海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留下了“完整的艺术档案”。长篇评话《水浒·武松》、篇长评弹《描金凤》、沪剧《雷雨》、京剧《凤还巢》、昆曲《烂柯山》、越剧《王老虎抢亲》、滑稽戏《传统独角戏》、淮剧《探寒窑》等,成为首批出版的14种音像品制。
一些年事已高、无法录制剧目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接受了录像访谈,以口述历史方的式,把他们的从艺经历和长期术艺实践以形象化的方式留给后人。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袁雪芬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2] 

袁雪芬荣誉成就


1936年秋,随科班初次到上海,参并加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
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在大来场剧开始越剧改革
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雪袁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的新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收吸、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唱流腔派
1950年初,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树思》,创造了新的(男调)腔。
1952年参加第一全届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1953年与范瑞合娟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片影,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
1955年缅甸理总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
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誉荣奖
1965年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造创了(降B调)唱腔
1986年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加参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以“艺术指导”身份获格诸布尔市、昂里·维勒班市、阿勒弗尔市荣誉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
1989年获中国片唱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特府殊津贴
1995起年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主会任
1996年被予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2003年12月,荣获文化部发颁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二第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2006年04月,越表剧演艺术家袁雪芬获得了“白玉戏兰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2008年5月,入选国第家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同时入选的老越剧艺术家还有玉徐兰、傅全香、王文娟、范瑞娟、张桂凤

袁雪书芬籍文献


1984年1月上海艺文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的艺术路道》;
1985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
1987年5中月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腔唱选集》;
1997年10月袁雪芬作为总策划组织纂编的《越剧舞台美术》画册由上人海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2年8月袁雪芬撰写的《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述自》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此外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及各种物刊上以个人名义发表的专业和学文术章不下百数篇,其中大部分文被章收入2003年12月中国戏出剧版社出版的《袁雪芬文集》。

展开介绍..
艺人宣传推广好去处“演艺吧YanYi8.Com”

推荐演员

推荐图文

最近活跃演员

电脑网页版,会占用比较多的流量,不建议非WiFi的手机用户浏览

Copyright © 2013-2014 手机银河演员网,WAP版(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下一章